近日,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开学典礼上,院长甘阳先生忧心地说:现在很多大学都变成了就业培训地。他认为,很多大学追求没有灵魂的东西,浑然忘掉大学的建立是要为人类保持灵魂和精神的寄托,而不是为金钱和利益。
甘阳先生的书我也看过几本,他的“通三统”让我记忆深刻。这位学者负笈芝加哥大学,师从布鲁姆,在香港的大学和中山大学任教过,近几年一直致力于中国大学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或叫“通识教育”)。他对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忧心之论常见于他的文章中,甘阳先生对国家的拳拳之心和对当代大学生的殷殷之情很是令我敬佩。
但我个人以为,甘阳先生似乎将大学的“博雅”和“就业”过分对立起来了。实际上,在我看来,二者可以兼容,而且,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博雅教育只有兼容就业才有出路,否则很可能成为空中楼阁,要么乏人问津,要么不切实际,前景堪忧。
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总人数为749万,可见市场就业竞争之激烈,而往年“剩下”的失业大学生将加剧就业压力。在没有就业压力的情况下,我相信每一位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博雅”起来,但如今一职难求,博雅教育若不能接地气,恐怕很难招到“有理想主义”的大学新生。
“博雅”与“就业”兼容不仅有必要性,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回头看看古代的博雅教育,其就业竞争力是非常强大的,譬如“罗马七艺”,要学会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还有“儒家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都是在就业市场很有说服力的“硬通货”。现代的博雅教育提供基础性的文理交融的课程,显然经过博雅教育的大学生,对社会有更深入的洞察和视野。然而,博雅教育和就业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博而不精,庞杂太多、无所专精,用人单位自然不会冒着跨学科的风险把一个“杂家”培养成“专家”。
我所敬佩的学者约翰·穆勒说过: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一些。有所专精,是就业的保证,否则,“精明”的大学生是不会抱着“理想主义”、“为人类保持灵魂和精神的寄托”的,因为现实主义告诉他们这样做很可能会在四年之后陷入就业的迷茫之中。
总之,博雅教育绝不应成为大学的摆设,但也不应该将它和就业完全对立起来,毕竟,对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四年后找个好工作才是最实在的。
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网 作者李孝湖,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文章第12次入选“锐评”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