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应该是多样化的教育。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众多地方高校同质化发展,不利于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因而,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已成为当务之急。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如何转型?本报今日刊发的合肥学院十年转型突围的经验,给我们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坚守应用型大学的定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由专科层次高校和中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本身带有十分明显的应用型印记。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很多地方高校总是觉得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束缚了自身的发展,一心以“综合性、研究型”为目标,以硕士点、博士点建设为龙头,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千校一面办学趋同化的困境,学生就业也成了难题。合肥学院的成功,恰恰是在于其对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坚守。在十年前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已属不易,更为难得的是,即便引起校内外争议,面临种种困难,也坚持不改初衷。十年探索,十年砥砺,才成就了学校今天的转型与突围。
启示之二,围绕能力培养改进教学。许多地方高校都意识到,只有培养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但是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培养什么样的应用人才”、“怎样培养应用人才”,还是一个有待探索的空间。合肥学院抓住“能力培养”这个核心,在对学生就业岗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岗位能力要素,确定能力培养目标,设计能力培养方案,最终把学生需要的每一项能力具体化为一个个教学模块。这种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突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打破了各学科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格局,变“教师要讲什么”为“学生能干什么”,最终实现了学生能力与产业需求的“零适应期”。这是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
启示之三,紧紧围绕专业配置资源。办学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难题。特别是对地方高校而言,如何用好有限的资源,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全局。围绕专业配置资源,是应用型大学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因为应用技术类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主要是由其专业决定的。教育部明确提出,应用技术类高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合肥学院抓住学生培养这个核心,抓住专业建设这个龙头,集中了政府、企业、社会乃至国际等各种资源,为专业的建设服务,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服务。这是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坚强保证。(本报评论员)
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16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