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工程师是这样炼成的
——盐城工学院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纪实
盐城工学院“预就业”学生在企业现场熟悉工作流程。(资料图片)
地方院校工程教育的改革绝不是增减几个专业和学时所能解决的,需要在人才定位、课程方案、培养路径、质量评价等方面打出“组合拳”。
近日,盐城工学院2014届郝松、李立松等8名在国民油井华高石油设备(上海)有限公司“预就业”实习的毕业生,全部被该公司留用。经过“预就业”实习,学校每年被全球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企业集团聘用的毕业生不在少数,有些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近年来,盐城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江苏省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2013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98.27%,全校13个学院中,有9个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高质量就业的背后是学校10年来坚持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对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的坚守。学校党委书记姚冠新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说,地方院校工程教育的改革绝不是增减几个专业和学时所能解决的,需要在人才定位、课程方案、培养路径、质量评价等方面打出“组合拳”。
在社会需求中定位
工程教育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高质就业为根本。
说到“预就业”,自然要提及首先试行这一培养模式的优集学院,它是盐城工学院与西门子工业软件公司深化校企合作的结晶。
早在1997年,盐城工学院就成为西门子工业软件公司“NX”软件的用户,这是一套拥有完整体系的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系统软件。学校用这套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和科研,1999年成为该软件授权培训中心。2004年7月,该公司推行“GO PLM”计划,与高校合作共同为中国的制造业培养造就数字化设计制造管理的高质量人才,学校欣然加入这个计划。
多年来的产学研历程,“NX”这套软件引起学校改革者更深层次的思考——让“NX”成为以信息技术改革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平台和工具。于是,一个更为主动和积极的教改想法萌生了。
2005年9月,盐城工学院与西门子工业软件公司共建的优集学院正式成立,随之一场“小范围、大幅度”的工程教育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当时的学校副校长、优集学院院长刘德仿认为,工程教育改革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高质就业为根本”。同时根据制造业的职业岗位链——“研发—设计—制造—维护”的要求,将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地定位在“设计”环节上。显然这与研究型高校培养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产品研发人才、高职院校培养以岗位技能操作为主要工作特征的技能型人才有着明晰的区分度。
应该说,抢抓“GO PLM”计划这个机遇,成立优集学院,让盐城工学院顺应了信息化融入工业化的世界潮流,适应了市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更满足了学校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而对西门子工业软件公司来说,则意味着有更多未来的工程师将使用“NX”这套先进的系统。这样的合作,双方何乐而不为。
如今,在西门子工业软件公司官网上,盐城工学院与西门子公司之间“用户—培训中心—研发伙伴—教育伙伴”的合作模式,已经成为该公司“GO PLM”计划中专业综合改革的实施范例,公司还向美国和印度等国推广这一办学模式。
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陈志伟 张学军 刘咏 孙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