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教育] 美学校教育缘何看似“轻松”
日期:2014-04-09 作者: 稿件来源:发展研究中心 阅读:

美学校教育缘何看似“轻松”

专家比较中美基础教育存在的种种差异

2003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副教授向蓓莉带着女儿赵思楠前往美国。一年后,回到国内的赵思楠已经会用“文明的七大特征”来描述自己就读的加州桑塔丽塔小学和北京中关村四小的区别。这成了向蓓莉重新思考中美教育差异的契机。

前不久,麦可思副总裁王可、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北京三帆中学朝阳学校执行校长李建文,以及向蓓莉共聚21世纪教育沙龙,探讨由中美基础教育比较所引发的种种问题:美国小学真的玩得多、学得少?美国的家庭与学校如何分担教育责任?以及,美式“轻松”教育,要如何学习?

没有教材的课堂,自由还是低效

在美国观察基础教育一年,令向蓓莉体会最深的是英语课,因为桑塔丽塔的英语课几乎不用教材,而这正是课堂自由的最佳体现。

向蓓莉说,她去询问授课老师为何不用教材,“老师立即从书柜里取出一本教材,说她认为这些支离破碎的课文对孩子没有好处。”惊讶的向蓓莉又去问校长,校长告诉她,学校给予老师这样的权利。取而代之的授课方式,是读小说。

英语课的课堂练习自由度也很大,包括小组排演话剧和写小说,有时也写诗歌。向蓓莉说:“在中国,作文的中心思想还是以德育为主,而在桑塔丽塔,学生们写押韵的诗、写魔幻小说。”

然而,高自由度课堂的另一面,也可能是低效。北京三帆中学朝阳学校执行校长李建文就此表达了不同意见。曾经在美国普纳荷等多所学校采风过的李建文表示,在美国的学校课堂上,老师教学常出现不规范的情况,“有些老师讲课特别随意,最后有很多学生投诉”。他说,“例如高中的社会研究课,讲美国宪法的制定。整整一个小时仅让学生画画,这样的课堂效率是不够的。”

不过,李建文也承认,在坚持单位时效的同时,放慢整体速度也很重要,“从长期而言,教育还是一项慢的艺术”。

更何况,至少在私立学校,美国学生的学业并不“轻松”,向蓓莉说,“一本教材有好几百页,科学课已经讲到了变量,还要做变量可控的实验”。李建文也观察到,“美国学生的书包也特别沉,教材阅读量大、学科课程多。”

“轻松”的,可能是学习的方法。同样是学习社会史,中国的学生主要靠背诵,而在桑塔丽塔的社会研究课上,通过戏剧教育是学习方法之一,“学校和一个教育公司合作,后者负责引导学生们用戏剧演出的方式,学习美国独立战争史中的时间节点”。向蓓莉说。

家庭与学校,教育担子怎么分

美国的学校教育之所以看上去“轻松”,另一层可能的原因在于,学校的教育担子有很大一部分由家庭扛走。杨东平认为,在这方面,中美差异巨大。“美国的小学2点45分下课,高中3点半下课。学校要为家庭留出必要的时间。”他说,“学校只能提供基础的教育,对每一个孩子的关心只有家长才能完成。”

王可认同杨东平的观点。从小在美国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王可认为,美国除了精英学校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提供不了良好的教育条件。这时,家庭就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哈佛大学虽然对我影响至深,但父母的教育是更为根本的。”她说,“我的父母长期投身公益,这就影响了我整个人生的选择。”

当然,对学生而言,最好的情况仍是学校和家庭能融洽合作,制定教育的共同目标。向蓓莉说,她曾问桑塔丽塔的校长:“你有没有觉得处在老师和家长的夹缝中?”校长回答没有。因为教育目标的制定过程都邀请家长参加。学校会问:“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学生?需要教育管理者做什么?你们需要做什么?”向蓓莉表示,这是中美教育生态的差别:美国家长和学校共享教育资源和决策,参与治理的权利更大。

然而,在中国,现有的状况恐怕一时无法扭转。在杨东平看来,中国原本非常深厚的家教传统已难恢复,如今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关注的似乎也仅仅是分数,为此把家庭教育应有的功能都放弃了——中国的家庭教育丧失了它的独特功能。

“在城市,家长们对孩子的期待是出人头地、有房有车;在农村,大多数家长把孩子扔给学校,认为学校该负教育的全责。”杨东平说,“家庭与学校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位。向好的教育学习,学校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

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信息来源:桃李网 记者 黄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