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新:木桶给我们的启示
日期:2014-03-17 作者: 稿件来源:发展研究中心 阅读:

自从进入二十世纪后,塑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塑料制品充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木桶木盆几乎已经变成了一种记忆。出于环保不见了木桶木盆我倒觉得是一件好事,毕竟地球上的树木在大幅减少,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更早或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男男女女,特别是同我一样来自农村的朋友,生活中使用惯了木制品,更不用说木桶木盆了。我对木桶感情深厚,记忆中骄阳似火时用它在井中取水,烈日炎炎下将它反扣在塘中戏水,而且借助它学会了游泳。

美国人好像也曾使用过木桶,要不美国人劳伦斯-彼得不可能搞出个什么“木桶原理”来,而且漂洋过海、风靡全球。当下世界上的大小企业、单位部门甚至民间组织,地下团伙只要想生存,其组织者或管理者就会张口“彼得定理”,闭口“木桶原理”。

彼得说: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盛水量的多少与其最长的板块无关,而是由其最短的板块决定的。其实这话不光童年的我,当时农村的小孩都知道,记得这话村里的张阿婆曾多次说过,而且木匠李阿公说张阿婆尽讲废话,怎么后来经彼得之口,此话就成了定理!

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张阿婆乃一村妇,不是道理不明,而是人微言轻。彼得是什么人,乃美国管理学家,现代层级组织学的奠基人,他的话属金口玉言,张阿婆的废话由他来说就是定律。倒是木匠李阿公有些死不瞑目,觉得美国人彼得和张阿婆一样坏了他的名声,他做了一辈子的木桶木盆,从来没有故意短板过。

过去的话就不说了。今天人们都生活在组织中,小到家庭和单位,大到国家和民族,如果把木桶比作一个单位或组织,木桶还是值得研究的。木桶装水的多少代表了木桶的价值,短板了会降低木桶的身价,桶箍不紧盛满了水时间久了也会所剩无几,木桶底坏了更会无从盛水,木桶就会失去自身价值和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在一个单位或组织里,即使员工们开始水平一样,如果有人不善于学习,不自我提升,就会渐渐落后,时间久了就会掉队,成为木桶的短板,影响组织的发展。其实人的落伍源于思想,始于行动,终于组织或团队对其的否定。

找来一个木桶看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木桶一般不能少于三只桶箍,分别位于桶的口部、底部和中间,缺少或箍不紧木桶就会渗水。对于一个单位或组织来说,桶箍就是其管理机制,中箍是制度,上箍是文化,而底箍就是管理者。组织不和谐、制度不完善、团队无文化会致使管理机制松散,导致执行力缺失,似桶箍不紧渗水不断。长期干燥的环境会让木板收缩也会让木桶渗水,故一个组织需要文化的滋润甚至温情。

集体失范似木桶无底,对一所学校来说执行国家方针政策,依法执教、规范办学和师德高尚就显得尤其重要。不仅学校,任何一个单位或组织都要有操守的底线,国家也要讲道德,二战时的日本和德国应当是一提醒,当下还可看看政府的各类法规和条款是否霸道,其执行者是否在遵循操守按章办事,而操守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如果通过木桶看世界,透过世界看华夏,卢克索神庙浮雕上的“丁锦昊到此一游”是否让华人形象受损,**和热比娅的观点是否会让桶箍不紧影响民族团结,食品安全反映商德缺失、信仰危机是否是一种木桶无底。

话说大了难免让人心虚,其实林子大了树高树矮总是有的,五千年的华夏文化足以凝聚一个民族,只要有阳光雨露和春风,一起向上就是了。

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桃李互动社区(信息来源:马国新的个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