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5月13日文章,原题:学习曲线 金钱买不到爱情和幸福,也买不到一流大学。金钱能帮助建造科研基础设施,但既不是推动科研发展的唯一因素,也不是最重要因素。不幸的是,亚洲许多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都没有以最高效的方式花钱和分配资源。
最近一期《外交》杂志刊登了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评论亚洲大学状况的文章,文中基本观点如上,这在本地区引发了争议,也促使人们深思。北京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之大引人注目。10余年间,中国大陆的高等院校数量翻了一番多,从1022所增长到2263所,大专院校每年注册的学生人数已提高了5倍。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不过,单纯的数量并不能让亚洲各国满意,他们希望让自己的大专院校与全球最佳院校匹敌。莱文指出,建设一流大学非一日之功,需要数十年时间,要吸引顶级学者并提供世界级设施、富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这些事中国都在做,但光做这些还不够。中国大学尚缺乏两大要素,一是多学科的广度,二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里要重弹一个老调,中国学生不能只作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必须学会自己思考。
真正的问题在于,许多亚洲特别是北京的领导人,希望打造耶鲁那样的一流名校,但他们并不了解一流院校的真谛。中国大陆评价学者看的是发表论文的数量,而非考虑质量或影响。激烈竞争导致腐败、抄袭和学术造假。许多在海外职业生涯辉煌的一流中国科学家被吸引回到大陆,却发现自己在新机构中陷入地盘争夺、文人相轻和裙带关系的泥潭。
上述问题终将解决,中国也会拥有与全球最佳高校匹敌的一流院校。然而,北京过多地将大学视为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引擎,没有充分意识到大学更是学习和教育的场所。在研究型大学中,一流教授的主要任务通常是研究。在这种环境下,教授会认为本科生教育不过是浪费时间,结果本科生课程大多由研究生担任的助教来上。
不错,中国确实应当拥有一流大学和研究型科学家,但也不要忘记年轻人对真正教育的需求。不幸的是,这正是北京疯狂投入数十亿美元建设“世界级”研究机构过程中所忽视的问题。
转自:铁血军事网(信息来源:香港《南华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