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青年教师而言,“青椒”这个别称可谓恰当。“青椒”意味着青春依然,人是年轻的,心也是年轻的,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敢想敢干;“青椒”味道是“火辣辣的”,工作如“火”,激情澎湃,对事业既热爱又执着,干劲十足;“青椒”当然也会有一点“苦涩”,工作上的累,生活中的难,也会碰到,但风雨之后,彩虹依然。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本刊特别策划组织了一组报道,展现不同“青椒”不一样的精彩。——编者
环保“青椒”:天蓝水清即是青春命题
拧开家中自来水龙头,白花花的水流汩汩而下,人们可以放心地用它烧制开水、烹煮饭菜。问渠哪得清如许?原水中的各种有害污染物已被有效去除,这背后则有同济大学“环保青椒”们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对于出生于1976年的徐斌教授来说,十余年来,他一心一意专注于做一件事,这件事可说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那就是为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驾护航。
读博士期间,徐斌曾在黄浦江偏远取水口现场开展了一年多的科研工作。“当时,看到混浊、氨氮与有机物含量颇高的黄浦江原水,心中陡然升起一份责任感,由此对高效饮用水处理技术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徐斌说。
正是心怀这份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近年来,依托一系列国家重点项目课题,徐斌在饮用水处理技术、水中有毒有害微量有机物的控制等研究领域,不断获得新突破。他还积极携手自来水公司,将成功研发的部分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运用于实际工程中,惠及普通百姓。
对于80后、2012年即已当选SCOPUS(即“青年科学之星”)的王志伟教授来说,每天念念不忘的就是用于高效处理污水的“膜”。“利用膜材料进行污水处理与回用,具有占地面积小、出水水质好、处理高效且稳定等优点。”他介绍说,所研发的膜分离技术已在上海及外省市三十余座污水处理示范工程中得以成功应用。
“国内水污染控制需要高效的工艺技术,我们的研究希望能为我国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王志伟有着坚定的信念。
徐斌、王志伟,仅是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机盎然的“青椒”阵营中的两位优秀代表。目前,学院总量一百三十多人的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的“青椒”差不多占到了五成,在学院、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作用。
面对国家环保领域的严峻形势,为了让“天更蓝、水更清”,同济“环保青椒”们矢志于科研创新,一支新生的“环保”学术力量正蓄势待发……(通讯员 黄艾娇)
农业“青椒”:作物生长无假期
身体站直,两腿叉开,双手握杆置于胸前,钻头着地,用力向下垂直打探,将钻头旋转后向上一提,就带上来一截圆柱状的土壤。日前的一个下午,华中农业大学校园南部二百四十多亩试验田里的油菜挂满了绿油油的角果,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身穿白大褂的80后“青椒”任涛站在田里,手中这个很像“洛阳铲”的工具实际上学名叫“土钻”,专门用来钻取土壤样本,“带上来的土壤要带回实验室,用来测定土壤里的养分含量”。
与肥料打交道的他认为,肥料研究不仅有趣,而且可以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我们现在的农业生产中,由于化肥过量和盲目施用等问题,带来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和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他指着一块油菜田说:“你看这块田,氮肥钾肥都施了,就是因为没有施磷肥,油菜的长势就很差,你说合理施肥对农民来讲重不重要?”
任涛和同在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和植物营养系的80后“青椒”丁广大,在这里拥有9亩种植了油菜的试验田,分别用于研究如何协调土壤—作物—肥料之间的关系来提高油菜的产量。
“我们这些‘青椒’的教学工作量很大,研究工作就只能放在业余时间和假期来做。”丁广大说,每年“五一”小长假恰好是油菜收获的季节,为了获得第一手的数据,他俩每年都要利用假期与团队的研究生一起进行油菜产量的田间调查,调查每个试验小区油菜的数量、油菜的角果数、角粒数,评估今年试验的理论产量,及时分析当年的试验效果。
“作物不会因为我们放假而停止生长,所以我们没有假期,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就应该遵循作物的生长开展研究工作,这样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真正解决实际的问题。”任涛说。(通讯员 刘涛)
艺术“青椒”:教育像蒲公英一样飘落
80后,爱看书、爱电影、爱戏剧,学生眼中的韬哥和斌哥是典型的文艺青年。但在同事和学生眼中,“混在学生圈的老师”更是他们不折不扣的标签。余韬和胡斌都是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的“青椒”。
韬哥有个微影视工作室,从三年前开始,每周一、三、五晚上是固定的观影、评影单元,参与的学生从本专业扩张到中文、数学、法学、心理学、国际贸易、美术学、体育等专业。
斌哥有个戏剧工坊工作室,从四年前开始,每年三至六月都要带学生排练上演一部“大戏”,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一段音效、一种道具……每年几十个到一百多个学生跟着他一遍一遍地“抠”。
其实,工作室教学不是必修课,也非选修课,而是韬哥、斌哥上课之余为学生义务免费开小灶的“艺术行为”。“他们身上有个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磁场”,学生龚一舟说,这吸引着同学课余各种“约”老师。电影分析、剧本创作、戏剧排演、微电影拍摄……韬哥、斌哥与学生一粘糊就是几个小时、几天甚至持续更长时间。“那天,我突然想到一个剧本创作的节奏问题,与韬哥从晚上8点多一直聊到12点多。”学生张鹏程说。这不,韬哥的爱人有天晚上11点多在微信里隔空喊话:“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余老师,回家啦!”
“艺术是生活的心灵鸡汤,学生是教师的心灵鸡汤”,他们坦言,青年教师的确面临很多压力,但从事艺术教育、被学生认可有种无法替代的快乐和满足。专业的学生艺术素养不断提升,非专业的学生走进探索之门,甚至有学生因此收获爱情,这些足以令人兴奋。“想放弃时,学生信任的目光又会重新点燃和引爆自己。”斌哥说。
当然,他们对艺术教育的“野心”远不止学校的文艺圈。“师范大学的许多毕业生要当老师,他们带着艺术情怀走上教育岗位,艺术就像蒲公英一样飘落、蔓延到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在更多的儿童和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散发芬芳。”韬哥说,这才是艺术教育的广阔意义,这才是艺术“青椒”的真正价值。(通讯员 廖梅杰)
经济“青椒”:爱上求知的眼神
讲台上,搞得了笑,扮得了酷,与学生亦师亦友,打成一片;讲台下,坐得住冷板凳,发得了国际期刊,拿得到重大项目,带得了学术团队。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就有一群80后的“小鲜肉”,在国家经贸事业发展中大展身手。
祝继高,这位刚刚三十而立的国际商学院副教授,给人的感觉既像老师,更像位兄长。讲台上的祝继高是个艺术家,是个表演者。在他的眼中,这小小的三尺讲台就是他的舞台,一个时事热点案例,一段名人名言,一个生动的生活化场景,常常让学生或捧腹、或深思。
祝继高开设的课程“公司理财”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已多次在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位列学院前10%。在祝继高的课堂上,没有能够“偷懒”的学生。学生要分小组做课堂展示,他故意让非经济、金融专业的学生担任组长,每一组的成员也都来自于不同班级和不同专业,这样组长和组员都不能“搭便车”了。为了激励学生更用心准备小组展示,祝继高让小组互相打分,同时承诺特别的奖励——他会在学期末请得分最高的优胜组成员吃饭。
对于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倪耀东来说,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必须要用英语写作。这位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对外经贸大学首批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等多个头衔的80后“青椒”,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多项有影响力的成果。“经贸大学的国际化战略不仅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上,更体现在教学科研中。”他还要求学生向国际期刊投稿论文,适应国际化的科研方式。
倪耀东科研的兴趣点始终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经济学和管理科学中的应用,包括社会网络管理、基于智能技术的电子商务、博弈论、智能计算等,都是近年来的国际热点问题。他的科研成果为网络营销、信息安全等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方法。(通讯员 乔雪竹)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4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