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晓川:靠冷热选择专业暗藏巨大风险
日期:2014-11-26 作者: 稿件来源:发展研究中心 阅读:

靠冷热选择专业暗藏巨大风险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颜晓川谈“我的专业我做主”

主题:大学生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

嘉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颜晓川

主持人: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李烨

时间:2014年9月25日下午2:00

地点:中国教育新闻网演播室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对于高考生而言,除了争取考出好成绩,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选择专业,而很多人对此都很迷茫。其实,不止是高考生,许多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也很迷茫。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颜晓川,请他谈谈如何选择专业、专业选择与未来职业的关系等相关看法。

颜晓川:各位网友好,我是颜晓川。

每个专业都蕴含不可思议的世界

主持人:最近,你出了一套新书——《我的专业我做主》。可否谈谈出版这套书的初衷?

颜晓川:谈起这套书的出版,可能要从我的高中时代说起。当时,我一半时间在中国,一半时间在美国。在高三报考志愿时,我面临选专业的问题。我查遍了中美的图书市场,发现没有一套综合性学科介绍类的图书。所以,我就建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叫“大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帮助我的同学们进行专业选择。

后来,我考上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在大二、大三时先后换过2次专业。由于接触的领域相对较多,所以经常会有些学弟学妹们来找我,询问关于专业选择的问题,比如这个专业是做什么的?那个专业好不好?等等。

其实,每个专业都蕴含着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有很多东西可以聊。我发现,学生们关注的问题都很类似,也有很多的困惑。我就在想,不如把这些相关信息和资料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要想对对各个学科有深入的理解并非易事。为此,我们开始寻访各个领域的顶尖教授。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教授,这些教授都是各个领域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从2009年开始,通过老师的推荐,我们的寻访范围逐步扩大,从麻省理工、哈佛到斯坦福、加州理工等,甚至延至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一流名校的著名学者。

另外,这套书最早计划的是仅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2010年,我和哈佛的同学有机会拜会一位国内新闻出版系统的负责人,当谈到这套书时,他非常感兴趣,说这样的图书也会对中国年轻人很有帮助。所以,我毕业后就开始着手中文版的出版工作,同时也结合国内专家学者和学生的意见,最终酝酿出了《我的专业我做主》这套图书,前后共4本。

主持人:在《我的专业我做主》这套书中,你最想和读者分享什么?

颜晓川:首先,我想告诉大家,人一定要“入对行”。我发现,现在对于入行这么重要的人生大事,多数同学并没有足够重视,包括家长和老师,甚至有的老师不让学生在高考前想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说只要分数高就行,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导。不光是我接触到的案例,包括中国青年报对全国近万名大学生做的调查发现,超过71%的学生对当时选择的专业感到后悔。

其次,每个学科里都有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好玩的、有意思的、可以让你激动的东西呢?我特别希望把各专业各学科的真实面貌,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大家。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性格”

主持人:回想当年,你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有哪些记忆犹新的事情可以分享?

颜晓川:其实,我跟大多数同学面临的困惑差不多,虽然当时办了“大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但是对专业的了解也不多,所以选专业时也是傻傻的,只是简单地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景及就业率,就决定了填报志愿。

当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专业大概是世界第一,而我认为土木工程人才在发展中国家的需求非常大,所以,我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但是后来,我却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在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过程中,我感觉特别压抑,总觉得和周围同学的气场不同。直到后来我有机会采访一位教授,才理解了其中的原因。这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资深教授告诉我,如果他再有机会,绝不选土木工程专业;他说,其实每一个学科都有不同的“性格”,比如土木工程专业主要涉及四样东西:桥、路、房子和山洞;电子工程专业,则主要跟手机打交道。

可以看出,上述两个专业需要承担的责任是有差异的。电子工程专业会尝试开发新设计或者新程序,如果你的创新出了问题,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呢?可能手机会死机,但重启一下或许能继续运作;如果是设计一个新的电路,最坏的结果就是烧掉一块电路板。

但是,如果是做土木工程的,当你创新性地设计了一座桥梁,假设用了一个没有被历史验证过的新思路设计力学结构,失败后会使很多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可见,由于不同学科对应的职业承担的责任不同,这些学科的本质就会有非常大的不同。土木工程专业和电子工程专业相比,它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安全,这也是为什么土木工程领域整体的氛围非常保守、传统、踏实,一步一个脚印。而电子工程专业则鼓励冒险、创新和颠覆一切的传统。

这位教授还说,看看硅谷做的东西变化多快多新,而土木工程做的桥,20年前的桥和现在的有多少差别?而20年前的手机和现在的差别却很大。所以,在土木工程方面做得出色的学生,往往拥有踏实、稳重、保守的心态,而在电子工程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则特别喜欢冒险、创新及不走寻常路的。

经过这位教授的解读,我重新对自己的内心和性格进行了反思,并理解了为什么自己会不适应目前的专业。后来,我换了专业,并感到非常庆幸。假如我现在还留在土木工程领域,我设计的桥可能大家都不敢走,我本身是喜欢冒险的、不走寻常路的。

主持人:你希望告诉同学们,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目标,再去选专业?

颜晓川:是的,我举例说明一下。我之前在华尔街实习时,刚好遇到金融危机,政府就颁布了许多新的金融监管法案,而这些法案可能会影响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我发现,只懂金融学和经济学,并不足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做判断从而找到新的机会。因此,我当即决定去学习法律。后来,我查看了麻省理工大学的课表,发现没有法学院,也没有这方面的课程。为此,我又到了哈佛大学法学院,作为交叉注册学生去上课。当时,许多同学问我为什么去念法学?我告诉他们,是因为我的目的很明确,这样做出的选择也会比较靠谱和有质量。

依据冷热进行专业选择存在很大风险

主持人:谈到专业选择,大家倾向于分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颜晓川:我想跟大家分享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上世纪70年代,美国最热门的专业之一是物理学,因为冷战带来国家对物理学家有大量的需求,许多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了大机构,比如国防部,或者为国防服务的军事公司。但是后来,冷战出现了转折点,那一年美国对物理学家的需求减少了70%左右,这让大量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包括现在麻省理工科学学院的院长,他是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博士生,他说那一届毕业的学生好多人去开出租车了。

第二个案例,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生物专业很热门,但是没过几年突然就成冷门了,当年最优秀的学生都找不到相关专业的工作。在我的采访中,许多教授反复提醒大家,专业其实没有热门与冷门之分,情况都会随时变化。其中,复旦大学的一位校长告诉我,他在复旦大学工作十几年了,看到一届一届的学生进校和毕业。他说,如果靠冷门和热门选专业是非常致命的错误,也存在很大的风险。也有不少教授指出,现在的大学分两种,一种是职业技术学校,另外一种是本科院校,而技术学校的定位是培养学生专业就业的技能,本科院校给学生的远不止有就业技能。这些教授发现,那些学业水平不佳的学生,往往是按照就业、起薪、分数线报专业的,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

父母和教师只有了解学科信息才能正确指导

主持人:你认为父母在帮助学生选择专业上应该做些什么?

颜晓川:我认为,父母最重要的是不要在不懂学科的情况下帮学生做选择。我了解到许多此类的案例。有一位北京大学的学生,他所选专业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填报的,到了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并且还产生了抵触情绪,大四时因为各科都不及格被劝退,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所以,父母不要操之过急,不然风险很大,还是应该倾听和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在美国,中学生和大学生平均会花2-3年时间选专业。美国的许多大学在录取时不分专业,到了大三的时候学生再选择专业。而国内的大学因为体制原因,学生要在没踏入大学之前就定专业方向,所以有时间上的差异,因此学生们需要把选择专业的时间再提前一些。有位同学曾告诉我,他选专业大概用了两个小时,也就是和父母吃一顿饭就搞定了。当时,我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后来在调研中才发现,这样的现象竟然很普遍。

作为父母,一定要准确了解各种专业信息,不能道听途说,最好能从专业人士那里得到信息和分析。

主持人:教师在学生选择专业上又该做些什么?

颜晓川:作为负责任的教师,首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来躲避责任。而我发现,国内大多数教师都在回避这个问题,而且比较普遍。甚至有的班主任和学生家长说,不要和孩子谈未来发展问题,应该让学生专心学习考高分数就行。

教师也不可能对每个学科都有深入了解,所以希望教师要找准确的信息源给学生做指导,对专业的了解要是真实、深入、全面和有代表性。

要获得成功必须对工作抱有激热情和自我追求

主持人:在撰写这套书的过程中,你调研和采访了国内外许多知名人士和专家。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哪些共性?

颜晓川:很多人会认为,工作就是为了赚钱谋生。而如果是这种心态的话,人们就会缺少激情和自我追求,这样是难以成功的。

我采访的基本都是各领域最成功的人士,他们最大的共性就是非常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很多教授和企业家都会说,如果现在做的事情一分钱都不赚,他们也一定会做。有的教授还说,我现在做的事情这么有意思,居然还能拿到工资,这是多么棒的一件事情。

采访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不管是学者还是企业家,他们是为了事情本身,他们能从工作中找到快乐并且享受过程,这样自然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其实,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和领域,千万不要根据当时的就业形势而决定。因为4年后的就业市场是什么样根本无法判断,还不如选一个真正让你激动和热爱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全身心投入,你才能在该领域长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学科分析促进学生了解专业内涵且较容易

主持人:如何理解专业、职业和学科之间的关系?

颜晓川:首先,学科和行业是不同的。比如,文学是一个学科,而它所对应的行业有千千万万,有记者、文秘、编剧等,但是这些行业、职业和岗位不好逐一分析和总结。为什么?因为这些行业和岗位所做的具体工作、工作性质和对人的要求,会根据机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所以,要把所有的职业、岗位都做总结,可能要写十万个不同的内容。

对于高中生和大学生而言,直接相关的不是职业、岗位、具体的工作性质,而是学科。现在全世界主流的学科有几十个,学科的特点、特性、追求、本质,以及它的发展趋向在很长时间里是不变的,特别是一些比较古典的学科,几百年都很少变化。所以,学科是可以进行逐一分析整理的,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做到逐一了解、认识和体验。

其次,学科和专业有什么关系呢?专业,可能在现阶段来说跟学科比较类似,学科是一套知识体系,专业是怎么样把这套知识体系教给学生的过程。比如,怎么教物理?课程设置顺序是什么?同一个学科教同一套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来教授,不同的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具体的实施也有差异。不管如何不同,教授的内容和核心都是一样的。所以说,我写的这套书其核心既不是职业,也不是专业,而是学科。我希望把学科的特征、特点进行分析,作为一套标准化体系,这是最重要和关键的。

主持人:通过写这套书,你个人有哪些收获?

颜晓川:最大的收获是我接触了很多杰出的学者和企业家。从他们身上我了解到了人类知识体系里的一个个大的分支。这对我个人的知识体系也有了重新的梳理和更新,并帮助我学会用整体的眼光看世界。

主持人:据了解,你目前在北大附中开了一门课程,叫《一个专业一个世界》,你能介绍一下吗?

颜晓川:北大附中是教育改革走在前列的学校,包容性很强。在与该校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北大附中虽然有职业规划课,但是没有学科介绍类课程,而学生们的相关需求非常大。因此,我在该校尝试开设了《一个专业一个世界》课程,主要针对高中生介绍大学的各学科。该课程很受学生欢迎,选课人数从最初的60人增至150人。有一位高二的学生曾发邮件给我,说选不上我的课很遗憾,并且说很害怕和家长一起讨论关于选专业的问题,对各学科也不了解,他觉得这套书帮他解决了好多疑问。

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的中学生对专业和学科的了解需求非常大,但是目前还没有相配套的课程体系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主持人:你在与北大附中学生交流过程中,有没有典型的案例可以分享?

颜晓川:有。总结起来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学生完全没有想法,第二种是学生有想法,但是对学科和专业的了解和认识存在错误。有一位女生说,她想学经济学,原因是不想学理科,而经济学比较适合女生。而事实上,她的理解刚好和经济学的特点截然相反。第三种是学生有想法,父母也有想法,而且认识和了解也都准确,但并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来选择专业。

父母和教师的引导往往能起到关键性作用。我写这套书的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让父母和教师能够从更深入的层面,剖析学科的本质特点和追求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帮助学生确定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

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李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