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中共沈阳市委教科工作委员会《关于我系统某高校出现一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通报》精神,我校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相关部门的紧急会议,对我校流行性出血热及各类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做了重要安排。会议要求:要主动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加强卫生防疫知识的宣传工作;强化食堂卫生管理;强化信息报告制度;要求学生不要到无卫生许可的小吃部及小商、小贩处购买食品,严把病从口入关。
为让全校师生员工及时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现将该疾病的预防措施简要说明如下: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该病早期出现“三痛”、“三红”:即头痛、腰痛、眼眶痛;颜面、颈部和上胸部充血潮红,状如日晒,压之退色,似酒醉貌。 最长潜伏期达45天。
传播途径: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
⒈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⒉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⒊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⒋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⒌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
人群易感性: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在野鼠型多为3~4%以下;但家鼠型疫区隐性感染率较高,有报告为15%以上,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罕见。病后在发热期即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1--2周可达很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长。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主要采取以疫苗接种和防鼠灭鼠为主的综合措施。
一、要做好出血热疫苗的接种。目前我国所使用的三种灭活疫苗,在出血热疫情高发区进行大面积接种,经现场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近期和中期保护率达到95%以上,接种后可产生稳定持久的抗病能力,且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疫苗接种的重点对象为流行区内10-65岁人群。
二、要在冬春鼠繁殖高峰之前和疾病流行之前开展突击灭鼠活动,以降低鼠密度,消除传染源。
三、要讲究个人卫生,加强个人防护,以减少感染机会。要注意不要直接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在流行区野外作业时要穿戴防护衣,扎紧裤腿、袖口,皮肤破伤时要及时用碘酒消毒并包扎,以防感染。
四、要求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减少在校外用餐,以便把住病从口入关。